山重深处“醉美”红岩

 山重新闻    |      2015-05-03

    山重深处红岩社,有多美你造吗?

    一个晴暖的春日,我们驱车沿着古山重景区的环村旅游道路前行,徐行至东北边的三岔路口后径直往北,便拐进了通往红岩自然村的蜿蜒山路……

    红岩,是一个位于长泰县山重村东北部、与厦门市集美区隔山相望的小自然村,是山重村最后一块待字闺中的原生态“处女地”。以其自然野性而言,红岩展示的是眼下古山重的“昨天”,这里的古村、古庙、古树等,无不保留着其最为初始的状态,其素颜状可谓真切到让人惊叹。

    就在拐进通往红岩山路的几步之间,沿山路周边的景致让你情不自禁地发觉,自己恍如钻进了另一个别样的天地:空气沁心,树荫蔽日,溪水淙淙,虫鸣鸟叫……眼前的一切清清爽爽,无不直逼你的心肺,让你由不得贪婪地加快呼吸的节奏,尽情地舒展你的耳鼻、睁大你的眼睛,用你所有最敏锐的感官,极力触摸眼前所有清新率性的山野生灵。

    沿着这个狭长的山谷,蜿蜒着往里走了约莫5里路,便来到了深藏在山谷尽头的红岩自然村了。就在进村的路口边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名噪一时的红岩水库就赫然在目,巍然横亘于马洋溪最上游的峡谷之间。

    红岩自然村,是马洋溪溪流的发源地。据《长泰县志》记载:“马洋溪,洪岩林发源,集陈婆、天柱山涧,经马洋社,复汇李宅、可垅诸流,过后港,出蓬莱峰,而入九龙江。”


    村民林裕文,今年57岁,是红岩水库建设的参与者和管理者,说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原本木讷的他也难掩内心的激动而畅谈开来。林裕文说,红岩水库于1972年正式开工,1977年7月高中毕业他便加入了水库修建队伍,白天打石头、挖隧洞等,晚上还时常加班赶工,累了就蜗居在工地边上的草棚里。考虑工程较为巨大,参建队伍成员由最早的山重大队扩大到陈巷公社、全县范围,再后来还请来晋江、安溪、南安等地外来工,他形容红岩水库建设为“社办水库,人民共助”。水库修建大军最高峰时,工地上建有30多座草寮,每天1000多名民工、100多辆手扶拖拉机在大坝上忙碌穿梭……


    1984年12月,红岩水库坝区工程竣工,总投资237万元,合计投入工日107万个,蓄水量47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113亩。林裕文说,对红岩水库修建后的灌区发展,后来有了宏伟的“蓝图”,即借助红岩水库,再沿山重村庄两旁各修一条灌渠,以“环状”水网保障灌区内农田涝能排、旱能灌,实现“腰系银带,脚穿金鞋”这般沃野千顷、物阜民丰的农村发展新图景。


    过了红岩水库,车子便拐进了红岩社。我们远远地便看见矗立于村口山坡上的红岩樟,树龄虽已近500年了,却是山重境内最为健壮的老樟树,树冠如盖、浓荫蔽日。远远望去,老樟树恰似一位身披绿衫、轻盈飘逸的少女,用她婆娑妩媚的身姿,伸出柔美的臂膊迎接你的到来。林裕文介绍说,这棵老樟主干周长近8米,需5人方能合抱,树高30米、树冠直径40米,被村民视为佑护一方的神树。1967年,有一厦门人曾开出3000元高价欲购买这棵老樟树,却被村上的老人当面谢绝:“这可是村上的风水树,钱叠得与樟高也不能卖!”


    在红岩社,村民以古树名木多样而自豪。在村民林春生四兄弟的庭院里,栽种着左右各一的五彩茶花,成为其家开门迎客的吉祥花树。眼下虽花期已过,但零星错落的茶花依旧风韵犹存。主人家兴致地介绍说,眼前的这些茶花为“十八学士茶花”,是茶花中的珍品,每当寒冬花期一到,植株上红的、白的、白中带红、红中带黄、红中带金丝等,数千朵茶花争奇斗艳,蔚为壮观,花期长达两个多月。而作为这批茶花的母株,已近百年的老茶树,如今依旧在林家屋舍边上郁郁葱葱,成为长泰乃至闽南一带十八学士茶花的“老祖宗”。就这点,林家世代以此为傲。

    不仅于此,村民们还兴致地说,就在红岩社的黑垅坑山涧两旁,还生长着成片成片的天然竹柏林,面积约300亩,这在闽南一带很是罕见,堪称又一大自然奇观。

    红岩古村落,人文与自然齐辉。我们在林裕文的带领下,欣然来到了红岩龙仙堂,其又名红岩庵,始建于明末,庵内供奉三尊佛公、王公王妈等神明,是红岩社民众最信仰的庙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抬神明进香、二月十五的闹热搬社戏等民俗,已延续了数百年之久,成为村民心目中最为神圣的两个日子。

    作为明代庵庙,最为难得的是,庵内三面墙壁上,还保留着清咸丰年间的100多幅古装人物彩画,壁画以三国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画面精美,画工精细,是壁画中的精品,目前是长泰境内发现的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壁画。而在每幅壁画边上,大都标注当年捐献人的姓名,足见信众对庵庙神明的热心与虔诚。

    红岩社的故事,不仅于此。村上的老人介绍说,红岩社北面的岩仔尾山上,还生长着一种奇妙的“四方竹”,山涧里则生长着浑身青红的“红虾”,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而这,在村里还世代流传着元代红巾军“陈友谅打天下”的故事。传说陈友谅转战南北,最后在红岩社的岩仔尾山扎营,这一四方竹,便是陈友谅妹妹陈红莺牺牲前插地而生的“方竹筷”,红虾则是其鲜血染红的。而红岩社名字的由来,亦为后人为纪念陈红莺这一民族英雄,便把陈红莺驻军的兵营叫红营,把村落命名为红营社,即为现在的红岩社。传说归传说,但红岩社村民世代对英雄的崇敬,仍由此略见一斑。

    红岩这一“好所在”,好山好水,也让红岩社成为外人所羡慕的“长寿村”。林裕文介绍说,目前全社人口约200人,其中上80岁的10人,上90岁的2人,高龄人口超过5%,在闽南一带很是难得。

    在我们即将离开红岩社时,村民们说,要是你在明年初春桃李花盛开时节来踏青,这里白茫茫的一片李花,漫山遍野像雪像雾,真可谓是“花花世界”,那时节是红岩社最美丽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