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福建山重村如何实现“百姓福、生态美”的统一?

 山重新闻    |      2014-04-19

    编者按: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福建省在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历史机遇面前,创新思维再破题。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是如何做到的?

     央广网长泰4月19日消息(记者许伟 洪波 彭建军 张子亚)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早些年,在福建省长泰县山重村,围绕是发展工业还是生态旅游业,曾经引发过一场争论。如今,山重村40平方公里的山林,完整纳入了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党委书记杨志滨:“我们把138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划出来发展旅游,在这个区域里我们不去办工厂,现在我们整个区域的森林树木的木种达到1000多种。”

    生态美起来,让山重村百姓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以“开心农场”模式,围绕生态旅游种植的农作物,不但有销售收入还有补助。村民薛耀辉说,现在的农民当得既环保、又实惠。 

    薛耀辉:“手边这个油菜花就是我种的,旅游公司补贴我们一亩地四百多块钱。” 

    山重村走上生态致富路,并非偶然。从2000年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2年,福建省就被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福建省省长苏树林:“2013年,全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95%,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福建23个城市空气达标天数的比率为99.5%,居全国前列。” 

    今年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苏树林说,《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福建的生态省建设已经由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福建肩负的责任更大了。 

    苏树林:“我们拿出整个全省财政收入的30多亿用来治理水土流失。一些高能耗的产业与项目,我们要舍得关停掉。比如铅酸蓄电池,我们去年淘汰量在全国排第二位,造纸淘汰量在全国排第五位。” 

    今年,福建省将进一步深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林权制度改革;并且要进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用严格的考评监管措施,为生态文明示范区保驾护航。 

    “要生态”,已经不仅仅是口号。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提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沿海城市群等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促进要素、产业和人口集聚,支持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闽西北等农产品主产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福建省建设生态示范区,必将推动“三农”发展。 

    福建省拿出“肯出血肯割肉”的决心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的标志之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来很多年了,各个地方也都在进行实践。现在把福建省作为先行示范区,说明已经从政策到有计划实施的阶段了。” 

    朱启臻说,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对于提高食品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从福建经验来看,农业走生态之路具有可持续性,这条路必须要坚持走下去。 朱启臻:“农村是个生态环境很优美的,跟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由于我们不重视生态建设,比如河流污染,植被破坏,使得乡村环境也会不同程度受到消极影响。而恢复植被,净化空间,河流,不仅使生态环境恢复,还能提供更安全的农副产品,在良好土地上生产,大家都收益。”【录音止】 

    近些年,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的事屡屡发生,影响农业生产不说,还严重损害受污染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要遏制住“前人赚钱,后人遭殃”的态势。如何遏制?关键是提高生态意识。朱启臻认为,首当其冲是要提高政府的生态观念。 

    朱启臻:“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的问题来自领导的认识,农民有天然的生态观念,有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要处理好发展速度,生态文明GDP ,不要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