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盂宁堡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漳州市长泰区有一个山重村,又名古山重,距长泰区29公里,距厦门集美区仅一山之隔,距灌口镇324国道仅16公里。四面环山,青山绿水,山重村被誉为“千年古山重,山水在中游”。这里不仅有每年春天盛开的油菜花、桃花、李花,还有千年古樟树、宋代石塔、明代昭宁宫、百年古宅、薛氏家庙、林氏家庙,还有不太为人知的盂宁堡遗址。


      位于山重村7组上洋社的玉宁堡,又名商鞅楼,是一座用石块砌成的方形石堡。它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海、海上事端频发,千里海防处处引发突发事件。据《长泰县志》记载,1558-1561年间,数万倭寇多次侵犯长泰边界。“当日本海盗满员时,他们的地方被摧毁,村庄倒塌,村庄变成了瓦砾”。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十六日,倭寇从同安进入钟山公顺社,在这里扎营十五天。钟山勇敢的祖先站起来反抗。钟山村五厝社成员吴如涛带领儿子吴廷珏、侄子吴、吴到贼窝大声骂贼,亲手杀死了头两个贼。最终,他们因为寡不敌众而死。此后,敌人在长泰烧杀了许多村庄,造成七年浩劫。


      据长泰学者谢世勋在嘉靖四十五年《丙寅秋》中写道,他描述了自己对侵华日军暴行的所见所闻:侵华日军猖獗时,“士学蹉跎,农耕蹉跎,子织蹉跎,商贾歇业,春田旱,海枯石烂,溪泉泄。吃山里和森林里所有的啤酒花,喊饥饿,喊寒冷,悲伤的声音在野外颤抖。”。这个时候,为了生存,老百姓“所有的村庄都很繁荣,每个乡镇有一个村庄,有一两百人的数量。”。人是小村庄,有三四十个,是以家人躲起来而猪羊不都是咸的为基础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单崇仁为了防止敌人再次入侵,修建了盂宁堡。


      盂宁堡面向南,东西长40米,南北宽40米,面积1600平方米。它的外墙是用石块砌成的方形石堡,内部铺着河卵石。墙高5.9米,底宽1.64米,顶宽0.8米。只有一个入口和出口。门上有一块“玉宁堡”的牌匾,左边是“天启三年岁,归海”,右边是“孟春吉丹利”(注:明天的天启三年是1623年,当时玉宁堡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当地的薛家族人。



       堡垒中间有一个天井和一口井。这座建筑建在堡垒的墙上。原来的三层楼在1954年被拆除了。目前两层有8个房东,西8个,南5个,北5个。一、二层的楼层和楼梯保存完好,楼梯上有盖板和压棒。一楼有几个弹孔,二楼有小窗户。建筑四角有炮塔(耳),是武器库和前哨,建筑后面有车间。1999年,村民们还在大楼里发现了一枚重达100公斤的大炮。


       盂宁堡内走廊相连,每层设有疏散通道,配备滑杆和绳索,用于紧急逃生。南墙中间是一扇高2米、厚1.05米的拱形门。里面有顶门原木,有防火防水功能。城堡里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坚固程度甚至比土楼还要差。


       历经数百年沧桑,盂宁堡依然如故。据楼里的老人说,直到解放前,堡垒里还有30户人家,后来他们逐渐搬走了。现在堡垒里只剩下几户人家了。


       历史上,长泰县(区)的日本鼠疫非常严重。为了生存,在元、明、清时期,长泰的家庭或村庄建造了几十座石头城堡。从大量史实来看,他们都是抵抗倭寇、土匪的实物见证者。目前,长泰县有几座石堡,如盂宁堡,散落在农村和山野。


      与著名的土楼相比,长泰石堡的造型与土楼相似。两者造型大方,气势恢宏,墙壁高大坚固,有防御漏洞或观察窗。大楼里有前哨站和水井。一般几十户一起住。不同的是土楼多为圆形,而长泰石堡多为方形和方形。土楼的建筑材料是粘土,石堡的建筑材料是石头。土楼给人圆润善良的感觉,石堡给人严谨冷酷的感觉,更像是抵御入侵的设防。长石堡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闪耀着群众的智慧,是山重村民居建筑的奇葩,堪比土楼。


      盂宁堡是游击战争时期共产党与游击队总部的地下联络点,现为长泰县(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