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小学的“小信鸽”及时将信件送到村民手中。 王凯瑛 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准确及时,400多名“小信鸽”爱心接力,累计为乡亲们义务收投各类邮件18万多件……30年来,长泰山重小学红领巾“小信鸽”送报站义务送报员一直在变换,但志愿服务精神却从未改变。
日前,山重小学红领巾“小信鸽”送报站在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中荣获优秀项目奖,这是继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后的又一殊荣。爱心接力,行胜于言。义务送邮件看起来不难,坚持30年却并不容易,他们如何坚守这份与村民的“约定”?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志愿群体,一探究竟。
运行 实行“网格化”投递
3月24日,如往常一样,“铃……”每天下午长泰山重小学放学铃声响起后,红领巾“小信鸽”送报站便开始了一天的运行。
山重村13个小组,两名学生对应一个小组,这套“网格化”责任制邮件投递制度延续至今。26名“小信鸽”,即来自山重村13个小组的学生,齐刷刷前往学校二楼的送报站,与等待他们分送的信件报刊“见面”。每一个送报员找到印有其个人信息的工作牌,然后领取了一个“邮包”,男生是蓝色挎包,女生则是红色。根据信息归属,送报站桌上的那一沓邮件很快被认领,送报员对送信对象再次核对后,平整收好放入挎包之中。
“出发咯!”记者跟随部分小组前往目的地。步行一段山路,来到了11组村民薛耀辉的家。“薛爷爷,您在家吗?”一位老者应声开门。“哦,原来是‘小信鸽’啊,谢谢你们给我送来这封信,这封台湾宗亲的信我一直在等呢。”薛耀辉老人和小送报员开心地闲聊起来,还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喝水吃糖果。薛耀辉说:“山重小学学生义务当送报员特别好,我儿子小时候也是‘小信鸽’呢。希望孙子日后也能成为新一批送报员。”
山重村各个小组位置分散,最远的小组是距离学校约有7公里的红岩自然村。山重小学校长陈文庆感叹:“山重村以前是比较偏僻的山村,山路湿滑,尤其雨天难免遇到一些意外,容易摔倒,如果送信时主人不在,还要送第二次第三次。孩子们要坚持执行其实并不容易,但是孩子们完成得很棒!”
一份清单显示,送报队送出的每一件邮品,在清单中均有记录。30年来,送报站始终秉承“认真、及时、准确、到位”的宗旨,坚持服务公约“一个保证”(保证信件送达)、“两个不准”(不准遗失,不准撕开信件)、“三个满意”(村民、学校、邮政部门满意),投递制度严格规范,服务村民奉献社会。
传承 30年风雨无阻
“送报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年前。”记者在山重小学采访时,现任校长陈文庆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1987年10月底,负责山重村邮件投递工作的老邮差进山时摔倒,报刊和信件投送就中断了。山重村各小组分布零散,老邮差隔好些天才进一次山,且只负责将邮品送到村部,要等到小组干部到村部开会时才把邮品带到村民家中。时任山重小学校长陈再成就提出了创办红领巾送报站的设想,初衷就是保证本村信函不中断,也方便村民把信件寄出去。以前通讯手段不发达,主要靠信件联系,很多村民不识字,送报员还经常要帮忙读信。
30年来,初心不改,爱心不断。在山重小学书时,陈文庆也曾是送报站的一员,如今正在指导着学校师生延续传统,传承精神。陈文庆的儿子陈佳伟如今也是一名“小信鸽”,他对儿子成为新生代的“小信鸽”感到欣慰。“这份传承弥足珍贵。”
每年26名“小信鸽”,平均每天送件距离至少20公里,30年来,累计行程达到20多万公里。志愿服务精神就像植树,一棵,或许不起眼,成千上万棵就成了一片浓郁的绿荫。
辐射 形成“爱心循环”
“人人向善、人人行善、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在送报站蔚然成风。
林奕轩是“小信鸽”之一。担任“小信鸽”让她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本内向的她因为这份“工作”变得开朗大方,团队合作也让她增强了责任心和荣誉感。“当自己能够帮助别人的时候,感觉挺光荣的。”林奕轩对记者说。
山重村党支部书记薛永裕说:“送报站多年来义务送邮件,给村民带来实在的便利,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村情村貌、增加了社会阅历。”
马洋溪中心小学校长郭文中介绍,近年来,辖区内的山重小学红领巾“小信鸽”送报站志愿服务内容不断扩充。山重小学结合山重村特有的历史及旅游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以争当“山重双语小导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师生编写解说资料《美丽山重我的家》,小导游在山重村的旅游景点为游客进行定点讲解,深受好评。学校因地制宜,让学生将志愿者服务融合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下阶段在辖区其他小学也将进一步推广这些有益经验。
发扬志愿服务慢慢形成了爱心大循环。在送报站内,记者看到几块捐赠牌,原来是曾经担任“小信鸽”的校友徐惠山、薛惠勇分别向学校奉献爱心,捐赠教学设备、设立奖学奖教基金等。校长陈文庆认为,学生在学校接受爱的教育,毕业后传承发扬,继续向学校向社会奉献爱心,“这让志愿服务精神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记者 郑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