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长泰探索——“乡不动,城入村”

 行业动态    |      2023-02-15

“五张面孔看共富”系列报道①

“乡不动,城入村”

——新型城镇化的长泰探索

作者:□本报记者 潘贤强 谢婷 戴艳梅 赵锦飞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福建肩负着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


        新春伊始,省委部署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发出了开局之年加油干的冲锋号角,奏响了新的征程再出发的创业序曲,将更好汇聚发展合力、激发创造活力、增添奋进动力。  


        实干是最响亮的行动,实效是最有力的见证。近年来,从山区到沿海,从“后发”到“先进”,我省不同县市区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路上形成了不同样本,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近日,福建日报会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开展选题策划,组织记者和研究人员分别走进长泰、上杭、晋江、永泰、鼓楼等县市区,进行蹲点调研,探索当地发展的“密码”。同时,记录干部群众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推动全省发展稳中有进、提质增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福建作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出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特色之路。今日起,本报推出“五张面孔看共富”系列报道,管中窥豹折射我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是否只有让农民进城才是城镇化?乡土和农村能否为城镇化提供动力?近日,记者一行走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漳州市长泰区,深入了解当地因地制宜的城镇化探索。

        从厦门海沧出发,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长泰区的溪东大桥。这曾是长泰的标志性建筑,过了桥,就到了当地人所说的“老城关”。


        老长泰人告诉记者,以前夜晚站在大桥上往西看老城区,灯火通明,欢声笑语。而往桥东边望去,则是黑黝黝的一片,原野寂静,偶有犬吠。一眼就看出哪边是城,哪边是村。

        如今,绵延的灯火一路延展开去,整个长泰区,城与乡的界限早已模糊。

        这一切的变化是如何悄然发生的?

        从农村向现代城区转变——

        以区带村,探索工业园区建设与农村城市化的共赢之路,把人“留下来”


        走进立达信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仿佛走进了神奇的光影世界。2022年4月,该公司有了一个“大动作”,将企业的运营总部由厦门迁入长泰。


        时间回溯到2000年,立达信公司在厦门成立,主要从事节能灯出口贸易。次年,企业在长泰经济开发区的生产基地投用。


        经过23年的发展,立达信逐步成长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企业,LED照明产品出口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一。2022年7月20日,立达信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市值近100亿元。


       “把总部迁到长泰,就是看中了开发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配套。”立达信集团党委副书记杨艺敏告诉记者,总部与生产基地“合璧”,公司的成长必将驶入快车道。


        立达信所在的开发区,正是长泰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它的成长,是长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缩影。


        自1997年开始规划建设,长泰经济开发区“包抄”了中心城区东西两侧,涵盖周边十余个行政村。随着开发区的扩大,“城”也慢慢变大,目前开发区规划面积已达35平方公里,拥有规模工业企业275家,一批批龙头领军企业落地成长,主导产业年产值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千亿元。


       “城”入村了,但周边农村依然是老、破、旧,如何解决城和村两张皮的现象?为推动周边乡村加快城市化,长泰探索行政村划归工业区管理,由工业区管委会统筹协调工业与农村发展。“目前,开发区所辖4个园区均采用‘以区带村’模式。工业区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通过投资建设兴泰大道,连接起兴泰和港园两个园区及周边乡村,在大道两侧规划建设中小学、医院等科教文卫项目和商业配套,逐步形成集产业服务圈、商贸购物圈、医疗教育便利圈、休闲健身圈和社区文化圈为一体的新城区。”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戴聪华介绍。


        积山村在开发区多年持续带动下,经济增长模式顺利转变,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全村4100多人中,有1200多人就近进厂务工,人均年收入7万元左右。村民口袋鼓起来了,村集体收入也逐年壮大。2003年,该村投资420万元兴建2幢共4200平方米的员工公寓,年租金收入37.6万元。2007年,又投资600万元兴建88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不仅年租金收入近100万元,270多个整齐的摊位还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人口跟着就业走,就业跟着产业走。开发区的壮大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目前“新开发区人”已达3万余人。人口的迅速扩张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积山村周围学校、医院、商场等一应俱全,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排头兵。


        “村子里头居然有肯德基、麦当劳,我刚到工业区时觉得不可思议。”跟着立达信总部迁移过来的员工梁著琳说,现在出门就是商场和影城,在员工宿舍叫外卖10分钟就到,体验感不比在城市差。


         人勤春早,城乡一体化的脚步越来越快。2月6日,在开发区东部6700亩的土地上,推土机轰鸣,塔吊穿梭,施工人员有条不紊地作业。戴聪华介绍,未来这里将打造成总部经济核心区,成为万人聚集的小城镇。在规划图上,人才公寓、医院、派出所等一应俱全,而配套学校更是从托育中心到中学一条龙建设,“就是想让村民也好,外来人口也好,就近有房住,看病有医院,孩子有学上,感觉在这里生活像在城市一样”。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变——

“政府+公司+村委会+农户”,把土地、乡村等传统资源转化为旅游开发的资产和资本,让人“有活干”

除了工业区,在长泰的景区,以区带村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山重村,春天是最热闹的季节。几场春雨过后,杏花带雨,李花怒放,当地将迎来漫山遍野的游客。


        村里67岁的乡村导游薛耀辉告诉记者,同样是春季,过去“在田里刨食”也忙,但忙得心里没底——播种下去后就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时到了年尾全家一年能挣几千块,碰到不好的年景,一年下来种子钱都赚不回来。


        村民的生活因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马洋溪生态旅游区2004年10月成立,2006年,山重村被划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


        “一开始村里人心里都慌,划归景区后,树不能砍,猪也不能养,大家靠啥吃饭、靠啥致富?”薛耀辉也曾有疑虑。


        “没想到,旅游区从山重到厦门灌口、从城区到山重等道路很快贯通,区里鼓励我们种上桃李、油菜,附近的游客蜂拥而至,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薛耀辉说。


         马洋溪旅游区管委会主任陈跃华介绍,旅游区成立后,将所在的行政村纳入管理,从而实现区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协调发展。旅游区建立后,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完善区内路网,实现了区内水泥路户户通。


        更大的转变是2008年。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委会、山重村村委会、长泰永隆公司三方以资源、资金参股合作,注册成立长泰古山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由旅游区、山重村、旅游开发公司三方共同经营,村民不出一分钱,以景区旅游资源为市场资本入股成为公司股东。


       薛耀辉2009年进入古山重旅游公司,担任导游组长。现在,他一人一年的工作收入加分红是过去全家收入的两三倍。和薛耀辉一样从村民变员工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公司里担任导游、司机、保安等,以不同身份投身公司的经营管理,人数占到公司员工总数的90%。


       “从2013年开始,公司每年向山重村支付80万元分红,并每5年递增50万元,村民年人均最少2000元。做股东,享分红,山重村村民的日子过得比蜜甜。”村支书薛永裕说。


        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卖风景持续迎来好“钱景”,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涌入马洋溪旅游区。2月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片奋战“开门红”的热火场景,省级重点项目安若小镇一期工程加速推进,数百名工人在紧锣密鼓地铺设地基和通电设备。据了解,该项目规划用地约3081亩,计划总投资80亿元,建成运营后,将成为长泰首个医疗康养体系和全省首个高端民宿集群。


        看到家乡旅游发展的好势头,在外跑了10年销售、收入颇丰的薛鸿文回到家乡,成为山重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一边供职于旅游公司,一边开起了民宿。


       “像薛鸿文这样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薛永裕介绍,目前,全村回乡“非转农”的村民有200多人。2022年,山重村民宿、餐饮业收入约2000万元。


从农民向市民转变——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差别,人人“过得好”


         沿长泰县城一路向北,驱车约10公里,便进入岩溪镇。作为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这里的风貌令人眼前一亮。


         穿行于该镇村落间,一路绿意葱茏、鲜花烂漫,具有浓郁闽南风的建筑鳞次栉比,房前屋后整洁有序。


        陈汉荣今年73岁,在镇上生活了一辈子。见到记者一行,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看看。“现在的房子漂亮,见到人就想拉进来坐坐。”陈汉荣的话语间充满自豪感。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岩溪镇锦鳞村锦绣新区,只见一栋栋新建的别墅小洋房排列整齐,红白相间的外墙和红色的坡面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你敢想象吗?以前这片房后就是猪圈,房前晒着猪屎,泡茶时杯盖上都是苍蝇。”陈汉荣回忆过往,感慨万千。


       岩溪镇党委书记戴标发介绍,锦绣新区是锦鳞村下市自然村旧村改造的拆迁安置房。像陈汉荣这样的搬迁村民,在锦鳞村共有76户。过去,该村村民宅基地犬牙交错,老房子大多很破旧,且因空间局限无法单户改建,群众居住条件很差。


       “2018年,我们征询村民意见后决定整村拆迁,重新规划,原地安置。建设一个新小区,让村民们集中起来居住,把空出来的空间用来建设商铺、幼儿园、公园。一样的空间,配套不一样,生活质量就完全不一样了。”戴标发说。


       记者看到,锦绣小区的外面就是商业大街,沿街有近百个商铺,各类商品应有尽有。步行10分钟,就到了锦江公园、天妃园、锦溪园3座城市公园。夜幕降临,村民或三三两两漫步在公园的栈道上,或在园里的慢客亭赏花休息,生活十分惬意。


        岩溪镇是长泰区试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缩影。长泰区委书记胡滨介绍,长泰提出“全域旅游、全域景区、全域发展”理念,将全区作为一个大公园、大景区、大生态园来规划,城镇村一体推进。除了制定覆盖区、乡、村三级的全域景区化规划外,还实行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处理,建立城乡一体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并试点城乡供水一体化,以列入全省首批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区为契机,打造“三区、四库、六厂”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确保城市和农村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城镇化一定要因地制宜,造福百姓。我们将以城乡融合、共富共美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推动‘全域发展、全面提升’,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半是城市半是花园的精致小城,让城市更宜居、乡村更和美、百姓更幸福,勾画出‘爱长泰、美长泰、兴长泰’的美丽图景。”胡滨表示。


862.jpg